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助力脱贫攻坚
——市农科院孙德岭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来源:科研院所服务处 发布时间:2021-07-06 11:04

孙德岭,博士、研究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杰出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花椰菜岗位专家、天津市花椰菜育种授衔专家。先后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十大时代先锋”、“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农林水利产业劳动奖章,评为天津市廉政勤政优秀党员干部,先后三次被授予天津市科教兴农先进个人、连续三次被天津市总工会授予“八五立功”奖章;他领衔的团队次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集体”,获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称号。

用科技创新助力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

孙德岭同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带领团队坚持创新、奋力拼搏,多年来,在农业科技领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瓶颈问题,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

花椰菜是我国主要蔬菜种类之一。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花椰菜种植面积很小,杂交品种全部依赖进口,没有自己的品种。为了改变我国花椰菜生产的落后状况,30多年来,他带领花椰菜育种团队坚持自主创新,攻克了多项育种技术难题,先后主持育成了“夏雪”、“丰花”、“津雪”、“津品”四大系列2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椰菜品种,其中6个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这是我国首批列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保护的花椰菜品种。花椰菜新品种推广到全国二十余个省市,累计推广面积85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59.5亿元,改变了我国花椰菜优良杂交品种短缺局面,结束了日本“雪山”花椰菜对我国市场长达20年的垄断。同时,育成的花椰菜良种批量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显著提升了民族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2017-2019年实现花椰菜良种销售收入4726万元,其中出口良种销售收入1887万元。首次研制出“花椰菜育种专家系统”,填补了花椰菜该领域的空白;率先建立了花椰菜TuMV、黑腐病、根肿病、黑斑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方法和标准,创制出一批优异的抗病资源;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花椰菜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使花椰菜育种周期从传统的8-10年缩短到4-5年。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花椰菜全基因组测序,抢占了花椰菜基因组研究领域的制高点,使我国花椰菜基因组学研究水平进入国际前列。

用科技成果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30多年来,孙德岭同志以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念点燃起科研的希望之火,以种子的精神长期扎根在科研第一线,以忘我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积极推广农业科技知识,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百姓谋幸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书写着新时代共产党人的风采。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这个曾经发现了最早猿人遗址的地方,有一个叫凹乍的彝族村寨,由于处于偏远山区,当地人生活十分贫困,寨子里没有一间瓦房。全寨子五、六十户人家,一年的收入不足6万元,户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每年最大的开销是购买盐和辣椒。由于实在是太穷了,当地姑娘往外走,外地姑娘不肯来,这个村成了有名的“光棍村”。自2002年开始,孙德岭带领团队成员,每年都会长途跋涉多次进山,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二三个月,手把手教授他们种植技术,传授他们种植知识。第一年这个寨子收入就达到了30多万元,寨子里的一些人买了有生以来第一部手机。第二年扩大了种植面积,收入达到100多万元,寨子里有了两辆摩托车。第三年收入增加到2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2005年,元谋县20个致富状元中,4个出自凹乍。现在这个寨子被称为“状元村”,外地姑娘都抢着嫁进来。当地人将“菜花”叫做“发财菜”,每次团队成员来了,当地人都会用最高礼节——杀鸡来欢迎他们,比过年还热闹。如今那里已成为全国最好也是最大的菜花繁种基地,成为科技部全国脱贫致富的典型。

像这样帮助农民致富的例子在孙德岭身边还很多。孙德岭和他的团队每年都会主动下乡推广菜花栽培技术,每年至少要培训几百人。在详细了解市场和农民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先进成熟的配套栽培技术,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编写科技简报,利用媒体进行科技知识讲座、编写“明白书”、印制技术宣传小册子等形式进行技术和良种推广,促进良种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他还在国内率先创建了菜花杂交制种基地,建立了菜花良种国际国内双市场的营销网络,为加速菜花新品种的推广,助力更多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坚定理想信念,不忘重担在肩

孙德岭同志始终坚守初心、不辱使命,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对多家单位的高薪邀请,他没有动摇,始终坚守着他钟爱的育种事业。担任着领导职务,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并时刻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动态,及时调整学科布局。为了实现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两不误,他将科研工作放在节假日和八小时之外,2012年,由于长期高压力、超负荷工作,使原本就身患多种疾病的他在基地试验田里,突发脑梗,倒在工作岗位上。他在身体尚未痊愈的情况下,不顾医生的嘱托和家人牵挂,又拖着不灵便的身躯,一跛一拐地忙碌于育种基地和田间地头。

30多年来,孙德岭同志始终坚定的理想信念,把为民服务铭记在心,甘当“孺子牛”,在科技创新领域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勇当“拓荒牛”,在工作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愿当“老黄牛”,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心血和情感倾注到了农业科研事业,倾注到了乡村振兴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来自市农科院公众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