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15日为2023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天津市科技局定于局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组织“2023·节能宣传周--天津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网络展播”活动,为宣传我市节能降碳科技成果,
今天展播的技术名称:
蚯蚓处理农村有机废弃物及市政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1.技术提供方
天津市百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华苑产业园区,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技术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公司。公司致力于运用生物工程形式处理一般废弃物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在新型环保领域着力解决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污水厂食品厂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化利用的难题。同时公司综合利用林木种植与蚯蚓养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技术简介
技术领域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领域。技术成果来源于企业自主研发,已取得13项实用新型专利。
2.1 技术原理及工艺流程
本技术针对我市厕所粪污、秸秆、尾菜、畜禽粪污等有机废弃物以及农村生活有机垃圾,以一种全新的处理方式,利用成熟的发酵设备对市政污泥进行发酵,投入含水量为80%~90%的市政污泥。再投入含水量为10%左右的有机物。后加入混合菌剂进行混合发酵3小时,然后在防渗层设施上进行堆肥处理,发酵后的市政污泥无刺激性臭味,有机物含量高。通过把发酵后的市政污泥与秸秆,尾菜,畜禽粪污等材料混合,开展蚯蚓的工厂化立体养殖与林下蚯蚓立体复合种养殖,建立了蚯蚓高效养殖方法。
采用生物工程定向培育技术培育出处理污泥专用蚯蚓品种。蚯蚓通过采食以发酵后市政污泥为主要成分的饲料,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产生适合植物生长的肥料,同时蚯蚓把市政污泥中的重金属进行富集。蚯蚓富集的重金属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进行分离,同时建立蚯蚓活性地龙蛋白提取的技术流程和方法,提高蚯蚓的附加值。
图1 工艺流程图
2.2 技术成果适用性
本项技术适用于市政污泥处理,畜禽粪污处理,农业固废(秸秆秧蔓等)处理,食品厂污泥处理。
技术应用条件:具备养殖区土地或林地,气候条件为最低气温在零下20℃,最高温度为40℃。因蚯蚓喜潮湿阴暗的环境,该技术实施应具备水源。若气温低于零下20℃的区域,可采用大棚方式进行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秸秆、尾菜、畜禽粪污等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物料性质必须为一般固废,市政污泥及食品厂污泥符合GB/T24600-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及GB/T23486-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标准。原料来源仅限于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
2.3 技术创新性及先进性
该技术充分利用林下的土地,促进林下经济发展,整个处理过程实现废水、废气等的零排放,避免二次污染。能实现节能降耗,蚯蚓养殖过程中喷洒的水,可同时提供给林木,实现一水两用,节约水能源的损耗。
蚯蚓处理有机废弃物的过程中,可对林下的土壤进行疏松改良,蚯蚓粪可促进林木的生长,降低林木的养护费用。并且蚯蚓可以处理林木产生的枯枝落叶,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蚯蚓和蚯蚓粪绿化营养土可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农作物的秸秆及林木的枯枝落叶可实现绿色循环经济,同时提升农村的人居环境,蚯蚓粪绿化营养土用于农业种植,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蚯蚓生态转化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改变了以往传统处理方式(如堆肥法)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占地面积大、发酵不完全的弊端,能够将有机物完全分解,几乎无残留。
蚯蚓能破碎、分解和混合有机质。加快地表物的周转,降低地表物厚度和0 层土壤中碳含量。蚯蚓的取食活动加强了植物残体分解中的生物过程,富含易水解氮的蚓粪又加快了周围凋落物的矿化过程。同时项目组创新实行林下——蚯蚓立体复合种养模式,做到了不与农业争地。
2.4 节能减碳或污染防治效果
本项目将园林园艺用地和蚯蚓养殖充分结合,利用树木果树产生的树荫遮阴蚯蚓养殖区,蚯蚓蠕动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PH值和盐碱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含量及活性,同时蚯蚓粪养分被树木果树吸收利用,促进林木果树的生长剂有机水果的生产。通过示范林下(柳树、葡萄)蚯蚓立体种养技术,在破解蚯蚓养殖占有农田难题的同时,创新林下符合生态种养模式,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并为我市盐碱地土壤改良提供良好的模式参考。蚯蚓处理市政污泥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3.技术示范情况
案例:蚯蚓处理中街冰点食品厂污泥项目
项目位于天津市静海区大丰堆镇齐家庄村口,具有蚯蚓养殖面积10亩,具有物料预处理防渗设施1处,年处理污泥1000余吨。该技术应用后,生活污泥完全转化为蚯蚓粪有机营养土,资源转化后的各项参数符合GB/T24600-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及GB/T23486-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标准。蚯蚓粪有机营养土符合《NY525-2021》标准。
联系人:社农处樊少杰 022-58832812
天津市科技局
2023年7月15日
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