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创新发展,始终是天津发力的重点。市领导近期先后到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天津鲲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凯莱英医药集团(天津)股份有限公司等地调研,就加大科技自主创新、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培育做强产业链等听取意见,了解企业需求,向相关部门提出工作要求。
在位于滨海高新区的天津鲲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领导再次强调,大力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聚焦人工智能、信创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着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同在这一周,《天津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外发布。两万六千多字,全面描绘未来五年天津科技创新蓝图。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十四五”规划对科技创新给予空前重视,首次专章部署科技创新,并摆在各项规划任务首位。
对于天津来说,科技创新更是关系到城市发展命运。天津资源禀赋决定,未来要靠实体经济、靠制造业立市。制造业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要靠科技创新。没有科技创新,或者科技创新活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便难以实现,未来新的城市竞争力便难以形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等目标便会难以企及。
《规划》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天津找准自身定位、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津报观察”选取三个角度,带您一窥天津“十四五”科技创新的发力方向和重要抓手。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城市,天津工业产业门类齐全,把技术创新“图纸”转化为现实的工业制成品,是天津的优势。在京津产业协作中,天津作为“成果转化基地”的特点,近年来表现得尤为明显。发挥传统优势,进一步做强实业,做强工业,是天津发力方向。
国家赋予天津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也使得天津必须在工业制造方面发挥优势,锻造长板,打造若干优势产业。《规划》突出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强调“以用立业”。用一句天津经常说的话讲,即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
比如,《规划》提出,天津着力推动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车、新材料、航空航天、现代服务业等8个大类。如果对照《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天津重点构建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除不属于制造业的现代服务业,其他领域是存在广泛对应关系的。制造业重点发展哪些方面,科技创新就在哪些方面重点推进。
产业的发展,说到底需要依靠企业的力量。《规划》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科技创新成果,如果只是束之高阁,那便是巨大的浪费。《规划》提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科技园、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成果转化产业化载体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打通成果转化中的堵点难点,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流动等。
这些努力,正是要尽可能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天津实体经济发展。可以说,务实、求效是天津推进科技创新的鲜明特点。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天津强调“以用立业”,不代表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重视。相反,随着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卡脖子”问题凸显,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已成共识。天津也一再强调,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在围绕产业链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在积极部署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实现“从0到1”的突破。
《规划》指出,强化科技前沿基础研究布局,优化基础研究发展机制和环境,支持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研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聚焦基础研究的优势学科、优势领域、优势团队,自主布局基础研究。围绕本市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需求,加快推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源动力。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开展面向产业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尤其需要发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的引擎带动作用。实践表明,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是高科技人才的引力场,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的策源地,也是新兴产业的摇篮。
《规划》强调,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源头和底层理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重大创新平台“筑巢引凤”作用,聚集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
(由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吸引全球优秀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来这里共同工作。)
目前,天津正在建设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平台。积极争取创建合成生物、新能源转化与存储、功能晶体材料与器件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手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推进创建国家先进操作系统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等。
《规划》中,关于筹划已久的重头戏——海河实验室,发展方向更加清晰:“高标准筹建海河实验室,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海河实验室,并根据国家实验室布局情况和实际工作进行推动。”
根据《规划》,筹建中的海河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合成生物学、现代中医药、细胞生态等5个重点领域,可以说集结了天津科技创新的优势,也与天津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高度一致。
天津对建设海河实验室一直很重视。今年6月,市政府曾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该实验室筹备工作。要求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文件和建设方案,全力推动实验室建设。会上,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等都作了发言。
——积极融入京津冀科技创新体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下,天津推进科技创新,需要充分利用三地科技、人才、资本、产业等优势资源,在区域分工协作的大系统中去谋划。
《规划》强调,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融入京津冀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建设区域创新网络,推动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融入京津冀科技创新体系,具体包括积极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雄安新区创新发展,共建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共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承接北京基础研究和原创成果在本市应用转化。推动京津冀高校院所、创新型领军企业优化整合创新资源,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共建创新型产业集群等。
推动建设区域创新网络,具体包括与北京市、河北省技术转移机构实现互联互通,吸引国家级大院大所高水平成果来津转化,推动技术要素跨区域融通合作。积极融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带动产学研用各类创新主体的跨区域跨领域协作攻关。
《规划》也强调,推动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推动从北京中关村到天津滨海沿线各区形成布局合理、要素密集、环境卓越、活力强劲的科技创新发展带,加快高校和科技园等重要节点的创新发展,建设京津协同创新中心,支持东丽、津南、北辰、静海等区打造京津微创新中心。深化“通武廊”科技合作。推动北京、天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联动发展。
《规划》中明确的我市“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心”,包括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京津冀特色“细胞谷”、北辰京津医药谷。
《规划》也明确,天津“十四五”要打造一批有主题有灵魂的创新标志区,包括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北方声谷、氢能小镇、中医药谷、先进计算大数据创新集聚区、智慧城市国家级标杆区、海洋科技创新集聚区、设计之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创新标志区,也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载体空间。
整体来看,“十四五”天津科技创新将紧密结合天津实际,围绕天津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布局,有针对性地推动基础应用研究,强调开放协同,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
(来源:津云·津报观察工作室)
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