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善作善成
营造良好科技成果转化生态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4-06-07 09:5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强调,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技术上的重大革命不会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由“书架”走上“货架”,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成果转化呈现转化周期缩短、转化主体多元化、转化环节全链条延伸、转化方式多样化等新趋势新特点。我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要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成果转化提出的新要求,要牢牢牵住科技成果转化这个“牛鼻子”,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向前延伸“最先一公里”、贯通“中间一公里”、向后打通“最后一公里”,营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畅通科研与产业、院校与企业“握手”通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探索出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绿色转化通道”,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有效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加强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

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成果的产生与转化并重,高校院所与产业发展对接,以“有组织的科研”把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创造高质量、高价值科技成果。一是前瞻性布局前沿技术领域。围绕半导体石墨烯、合成生物、脑机交互等领域,组织实施颠覆性技术项目。超前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在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氢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建设前沿技术策源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源头供给。二是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建立“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研发“众包”等新型机制,打好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三是构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积极争取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津布局,加快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壮大以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研究型大学等为支撑的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海河实验室构建“团队+项目+平台+公司+金融”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运行模式,探索国家级平台“产业链出题、政府助题、创新平台答题”新模式。

二、推进“有组织的成果转化”,建立高效顺畅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科技成果转化是否获得成功,需要跨越产品中试的“死亡之谷”,要开展“有组织的成果转化”,建设连接科研和产业的桥梁。一是加强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枢纽平台。要建设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等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支持技术转移机构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打造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精准对接、精准协同、精准转化,畅通成果转化通道。二是完善全链条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要在生物医药、绿色石化等重点产业领域打造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发展机制好的中试中心,提高工程开发、技术熟化、样品试制、测试验证等中试服务水平,发挥我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咨询委员会、校友会等各类服务组织作用,探索“概念验证+超前孵化+小试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模式,构建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服务体系。三是建设高能级转化功能平台。要建设一批集“研发、转化、孵化、服务、产业、资本”等于一体的“旗舰型”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快研发、快验证、快转化。聚焦我市天开园等重点科创园区,持续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的全链条平台体系,发挥高质量孵化载体引领作用,形成“师生共创”“投资+孵化”“超前孵化”等新创业模式,加速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快速迭代与高效转化。

三、推进“有系统的产业孵化”,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要以场景为牵引,贯通研发与应用,深化开展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推动科技成果由项目转化、企业孵化向园区培育、产业孵化转变,构建全链条转化模式和产业培育体系,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一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未来产业“无中生有”,新兴产业“优中培精”。要聚焦下一代信息技术、未来智能、生命科学、空天深海、新型能源、前沿材料等新领域,充分发挥前沿技术的“增量器”“放大器”作用,以智慧城市、智慧港口、车联网等重大场景应用为牵引,贯通研发、小试中试、市场、产业化等产业孵化全过程,“串珠成链”推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原创性成果转化为原创性产业,打造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氢能小镇等创新标志区;探索“学科+技术+产业+人才+基金”模式,在天开园打造多个与高校优势学科密切关联的产业集群;构建“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的未来产业项目挖掘机制,打造一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和未来产业集聚区。二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主导产业“有中生新”,传统产业“产业焕新”。推动领军企业牵头,建立一批大企业开放式创新创业中心和高质量垂直型专业孵化平台,瞄准企业需求开展“定制化研发”,组建“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研发团队,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完善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等需求侧政策工具,建立“创新平台+企业孵化+产业园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标志性产业园,巩固绿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提升改造冶金、轻工等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科技支撑力、创新驱动力。

四、推动“创新友好型”环境建设,营造充满活力的成果转化生态

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营造“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生态,大幅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激发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活力,让各类优质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是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加快《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的若干措施》等政策落地落实,积极推进我市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作价投资、尽职免责、容错纠错等探索,建立上下联通、横向协调的推进机制,进一步激发成果转化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强化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构建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科创学院等特色学院,进一步探索“产业教授”“科技特派员”等制度,多元化培育技术经理人等科技成果转化“架桥人”。三是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深度融合。要形成“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一批专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功能性子基金,建设融资便捷高效的科技信贷体系,探索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模式,建立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竞相跟进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五、推动“北京研发、天津转化”,联合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要强化功能衔接,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天津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区域协同发展重中之重,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津转化和产业化。一是聚力打造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加大与国家部委、大院大所、央企合作,谋划建设驻津院所“主题科创园”,打造一批“央企创新小镇”,探索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新路径,主动承接和吸纳科创成果和科创资源,带动京津冀成为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行区、示范区。二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要持续推动京津冀成果网建设,完善供给清单、需求清单等成果供需对接机制,高水平举办“科技成果俏津门”等系列品牌活动,建设京津冀区域科技大市场。三是加强重点承接平台载体建设。推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在提升承载力等方面重点发力,加大高水平创新平台和转化平台建设,有效承接北京溢出资源,及时将高质量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形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错位协同发展态势。

(作者:马虎兆,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