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中国证券报》25日刊发文章《中关村的印记:金融与科技双向奔赴》。文章称,王亚迪最近连续跑了几个与科创有关的论坛活动,“多跑一些,多接触一些科技创新人才,才能发现更多有融资需求的潜在客户。”
北京银行中关村海淀园支行是北京银行的首家“信贷工厂”,同时也是“专精特新”专营支行,而王亚迪正是支行公司部的一名客户经理,日常主要工作是挖掘有发展潜力的科创企业。
从积极“跑会”,到主动“上门”,再到创新产品、服务,不少业内人士坦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在产品创设、服务创新、机制完善、理念转变等方方面面的变化越发显著。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走进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沿着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科创企业等各方面协力写就科技金融大文章的笔触,阅读金融润泽科创、科技改变金融、金融与科技双向奔赴书写的发展新篇章。
多维度送暖 不止于扶一程
厦门港海润码头,数十台涂装“斯年智驾”标识、全无驾驶舱的智能运输平板车来回穿梭在岸桥和堆场之间,与有人驾驶集卡混行而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成为港区内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从场景出发,让物流运输无人可及。”在官网首页“霸屏”的这句话诠释了斯年智驾的定位和目标。这家成立刚满4年的企业,主要从事场景物流领域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目前已在厦门港、宁波港、潍坊港等国内8个港口、3个散货地和2个物流园区完成商业化落地,全无人车队规模突破220辆、累计行驶里程逾70万公里、运输箱量超过50万标准箱……
作为场景物流领域无人驾驶头部企业,斯年智驾如今也是这一赛道的融资明星——斯年智驾的A轮融资由字节跳动领投;2022年12月宣布获得超亿元的A+轮融资;2023年7月获得新创建集团有限公司融资;2024年1月获得由力合资本及浙江金投鼎新联合领投的数亿元B轮融资。
“股权融资是企业全生命周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股东在提供资金的同时,也会对公司展业以及获取其他融资提供助力。”斯年智驾CFO马恺佑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2021年,斯年智驾获得由字节跳动领投的亿元融资,这在当时对企业是巨大的鼓舞。”
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直接融资与科创企业尤其是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需求最为匹配。“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成为多地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共识。
以北京为例,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姚力介绍,北京市建立分阶段企业上市服务机制,形成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常态化举办“钻石工程”系列上市培训。
科技型企业在成长的各阶段对融资的需求并不完全一样。如果说,直接融资是在初创期为科创企业“插上翅膀”,那么,间接融资则往往能为企业解决“成长的烦恼”。
王亚迪第一次接触斯年智驾时,后者正好“有点烦恼”。据介绍,由于研发投入巨大,目前在泛港口无人驾驶这一细分领域尚未有公司实现盈亏平衡。持续的研发投入、扩大的车队规模、增加的应用场景,都意味着“花钱”。2023年3月,当北京银行主动找到斯年智驾,双方“一拍即合”。
马恺佑说,相较于股权融资,信贷融资能够提高融资灵活性和降低融资成本,斯年智驾在成长过程中,注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条腿走路”。“目前,公司已从多家银行获得累计数亿元的授信额度。”他透露。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2023年以来,合作银行陆续将授信方案调整为纯信用、无须实控人提供连带责任担保的方案。“和其他科创企业一样,我们的核心资产几乎都是‘无形’的,能够提供的抵质押物不多。”马恺佑说,从银行授信方案的调整上,也能够看出金融机构的转变和突破。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马恺佑透露,斯年智驾有望在今年达到盈亏平衡的“里程碑”。
“做好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需要股、贷、债、保等多维度政策支撑、引领。”姚力表示,银行既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具备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综合运用贷款、债券投资等多种方式,满足其多元化融资需求,更要大力扶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通过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逐步向下拓展客群,做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耐心资本”。
全链条创新 不满足变一点
42家成员单位成功入选优质中小企业,其中31家专精特新,1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云南公司、山东公司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服务奥运场馆、三峡工程、京沪高铁、白鹤滩水电站等多项重大工程建设……作为检验认证行业的“国字头”,“国检集团”的“含科量”与影响力不断提升。
检验认证行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长坡厚雪”赛道,发展前景广阔,但现阶段行业机构普遍规模不大,“小而散”现象依旧。随着行业推进集约化整合,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开始凸显——头部检测机构通过设立分支、并购、上市等方式提升市场份额,行业13%的规模以上企业完成75%以上的营业收入。
然而,检验检测又具有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特征,每进入一个新产业、新领域或新区域都需要大量投入资金。
“最初我们并购主要依靠自有资金,随着规模逐渐增大,逐步开始与银行合作。”国检集团财务资产部资金管理经理安惠新介绍,2020年至2023年,公司每年都有新增贷款用于并购以及日常经营周转。
安惠新提到,之前并购贷最多只能占并购总额的60%,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并购业务来说是政策的“天花板”,这限制了并购贷款促进产业整合的积极作用的发挥。
作为落实北京市中关村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的具体举措,2022年10月,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首批试点推出并购贷、科技人才贷、认股权贷款三项试点。其中,并购贷突破现有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限制,将并购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比例从60%提升至80%,支持科技企业开展并购交易。
2023年一季度,国检集团作为此政策的首批受益者之一,完成了一宗并购案例提额贷款。安惠新说:“创新政策的及时、贷款规模的提高,银行工作的高效,大大支持了我们当时的并购项目。”
“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推出的先行先试并购贷款政策突破了银行传统的并购贷款条件,并购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的比例提升后,企业便可以将更多自有资金投入科技创新。金融机构紧跟政策精神,协调行内资源支持相关企业适用创新政策,助力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工商银行北京朝阳支行吕璇介绍。
对于科创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特点,银行对细分领域的熟悉程度逐渐成为其拓展业务的一大考验,必须不断提升科创金融服务的专业性,方能更好把握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平衡。
“从风控角度来说,抵押方式的转变也是一大突破。”王亚迪说,北京银行通过对企业销售情况建立单独台账,企业按季度向银行回款等方式,深入跟踪企业经营情况。“当我们看到企业持续签下订单、经营向好发展、回款逐步增加,哪怕不提供抵押物,我们对这笔贷款也很有信心。”
姚力介绍,截至2024年3月末,北京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1.5万亿元,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有贷户数年均增长近2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信贷覆盖面接近60%;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债券融资增长20%左右,科创票据发行量居全国首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分担、补偿、培育等融资配套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强内生动能 让循环畅起来
“创新本质上是对未知路径的探索,是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过程,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失败率高的特点。”正如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所言,金融存在长短期“二元悖论”,而金融投资者更多关注的是短期回报。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进一步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是科创金融创新、试验的重点。
在宏观层面,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张晓慧认为,公共部门对科创的金融支持,首先应该是对科创融资环境、生态环境的支持。各层级政府应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着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在产业导向、产业集成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提升科创企业融资环境的效率和公平。
从金融市场看,直接融资大有可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陶玲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将联合相关部门畅通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循环,壮大耐心资本。
间接融资支持科技创新同样有提升空间。上海金融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建议,应逐步从以贷款为主的服务模式,升级为“表内+表外”“商行+投行”“债权+股权”“融资+融智”的综合化、全方位服务。
提升金融机构发展科创金融的内生动力也尤为重要。姚力表示,要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业务激励考核。各银行要明确考核要求,切实提高科技金融业务综合考核权重,降低利润类、不良类考核指标权重。要在信贷资源保障、资金定价、授信审批等方面,对科技金融业务给予实实在在的政策倾斜,增强业务增长内生动力。
“下一步,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将对金融机构给予多方面支持,包括货币政策资金激励,组织银企对接、交流培训,推动相关部门完善有关融资配套机制等。”姚力表示,人民银行总行设立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各银行应积极通过总行进行申报。另外,北京市分行计划每年安排不低于6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资金额度,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各银行要充分用好这些低成本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融资。
时间的书页次第掀开,发展的篇章不断更新。北京中关村的每一步,都印刻着科创与金融的坚定足迹,未来,也必将继续让世界看见中国创新的力量。(完)
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