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着力推动现代海洋牧场建设
来源:学习强国—天津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24-02-07 10:4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修复天津市海洋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培育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天津市水产研究所海洋牧场创新与技术服务团队常年围绕海洋牧场构建与管理关键技术、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和渔业生产保障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科技创新提升渔业养殖效率,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以涵养生态为核心,渔业资源持续恢复。天津市大神堂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天津市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团队自主设计了12种适合浅滩海域的鱼礁礁型,优化设计了4种适宜渤海湾浅滩海域礁群布局模式,解决了淤泥质浅海海域礁体易发生沉降倾覆、浅水区礁体流场效应差、生物诱集效果不佳等技术难题,累计投放人工鱼礁10.9万空方。同时,累计增殖放流了22个品种,逐步恢复了黄姑鱼、松江鲈鱼、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毛蚶等主要渔业资源的资源量,初步解决了海域荒漠化问题,并持续开展常规调查监测、遥感数据分析。海洋牧场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由1.69提升至2.92,渔业资源量平均增加37.6%,海洋牧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不断提升。

以科研创新为驱动,取得丰硕研究成果。技术团队系统总结了海洋牧场在提升海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自我修/恢复能力、海洋牧场生境新生活体牡蛎礁以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海洋牧场对渔业生产方式转变和三产融合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科研和社会价值,形成科研报告。2020年至2022年《天津市大神堂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年度评价报告》在农业农村部年度评价中,连续三年获得最高评价“好”的标准,并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水下机器人在海洋牧场立体监测体系中的推广与应用”项目入选全国农业领域机器人应用场景优秀名单,并获得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11项,发表论文19篇,出版专著2部,编制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项。项目负责人郭彪工作事迹入选2023年度“天津市优秀农技推广工作者典型案例”。

以技术服务为载体,促进海洋渔业发展。团队长期承担天津市海洋生物增殖放流效果监测与评估工作,多次深入苗种生产企业,提供苗种增殖放流前驯化、暂养等技术咨询与指导。2023年进一步完善了海月水母监测调查研究工作,深入了解天津海域海月水母的发生机制,并积极探索其防治途径,以降低海月水母暴发灾害对渔民生产的影响,确保海域生态环境稳定、渔民生产安全。通过现场宣讲、展板展示和发放保护资料等科普形式,举办“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培训班”“渔民技能提升培训”7期,邀请国内相关专家为天津市涉渔区县工作人员和天津市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人员授课300人次。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开展的科技周活动期间,组织开展科普宣传,进一步提升市民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让“耕海牧渔”进一步丰富“蓝色粮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