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宣传——傅志斌:为岩土工程筑起地下“安全网”
来源: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 发布时间:2024-02-22 15:35

有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他突破了北京地区砂卵石地层富含水条件下桩锚支护的系列难题,保护了重要建筑物的安全;他用科技手段给云冈石窟做全面“体检”,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风化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他就是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傅志斌。20235月,傅志斌被授予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在主持云冈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防风化防水保护勘察设计工作时,傅志斌及其团队针对微量水对宝贵石雕风化的不利影响问题,探索尝试将地质雷达、井间CT、钻孔成像、示踪等多种手段应用于石窟工程勘察,给文物做了全面“体检”,然后依据地质科学理论、现场勘察、原位试验、实测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开展石雕风化水害诊断和治理方案研究。

那时候,我们团队顶着塞外的寒风,在云冈石窟窟顶荒芜的山头上、窟内狭小的空间内连续作业数日。我们既要确保文物的安全,又要获取所需的参数。”在艰苦的工作环境和高标准的勘察要求下,傅志斌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所有探测和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相关成果得到国家文物局验收专家组高度认可。

为了更好地保存文物,傅志斌在国内最早提出将GCL(膨润土防水毯)应用于大型岩土文物的防水保护设计方案,并进行了一系列防渗、冻融、摩擦试验对比研究。

珍贵的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古遗址、古建筑,它们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的文化,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有责任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散发其特有的魅力。”傅志斌说。

翻看傅志斌的履历,他主持和参与过的项目涉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地下空间、文物保护等诸多领域,跨度极大。曾有人问傅志斌,为什么不专注于一个方向?

形散而神不散”是傅志斌给出的答案。

从表面上看,我涉猎很广,既有深基坑、地基处理、地下水抗浮治理,也有隧道、边坡支护,还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岩土质文物保护工程,但其实这些工程项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相通的。”傅志斌说,“做岩土工程研究有点类似于写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看上去我参与的项目种类多而杂,但本质上都离不开地质、力学和建筑知识,都建立在对岩、土、水特性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项目是‘形’,而基本知识和技术是‘神’。”

在工程中不断尝试新方法、新手段,是傅志斌一直以来的习惯。眼下,他正在探索将更多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对传统勘察手段的改造中。

选一块地盖房子,计划要盖10层楼,怎样判断下面的土层能否承受其重量?传统的勘测手段无外乎两种,要么在现场将测试设备打进土里,直接测试土层的疏密;要么将土取回实验室进行压缩实验,计算出它能承受的压力。但这两种方法都费时费力,并且可能出现误差甚至较大偏差。

傅志斌想到,如果想让设备变“聪明”,在现场测试时就能实现相关数据的实时反馈,并自动进行力学分析,这样就可事半功倍。如果能进一步搭建起相应的数据收集分析平台,便能更好地实现勘察的科学化和精准化,更好地为设计工作服务。未来,他将带领团队努力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

(来源:科技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