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的抗洪抢险一线,AC313等民用直升机大显身手,为空中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AC系列直升机“家族”成员还在不断扩充,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也将再添“利器”。在AC313基础上研制的“吉祥鸟”AC313A(以下简称AC313A)已于2022年5月完成首飞,将有效提高国产大型民用直升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更好地支撑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目前,AC313A正在进行紧张的试验试飞,按计划将在“十四五”期间完成适航取证并交付用户。
作为AC313型号的总设计师,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徐朝梁见证了国产直升机高原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
记者:直升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产品,是先进制造业的体现。目前,我国直升机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徐朝梁:我国直升机产业在几乎一片空白的基础上起步,历经70多年发展,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直到自主创新的道路,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轻、中、大型国产直升机型号谱系。在我国大型民用直升机中,AC313的表现非常亮眼,代表着我国自主研制研发能力实现重大跨越,其发展型AC313A将更上一层楼。
记者:您能具体谈一下AC313A的过人之处吗?
徐朝梁:AC313A是一款13吨级、单旋翼、带尾桨的多用途国产民用直升机。通过赋能多项新技术,AC313A在高原高寒环境的适应性、灵活机动性、可靠性和荷载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研制AC313A的重要意义在于,其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直升机在高海拔地区的航空救援能力。
记者:高原的气候条件会对直升机造成什么影响?
徐朝梁:AC313A最大吊挂起飞重量为13.8吨,洒水能力为5吨,可以运输28人。在4500米高海拔地区,AC313A的载重能力预计超过1.3吨,可飞行600公里。在低海拔地区,AC313A的载重能力可以达到4吨至5吨。
不过,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逐渐稀薄,直升机的发动机功率会大幅下降,造成载重能力也跟着下降,导致事故发生率增高,这些问题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尤为突出。
记者:为了帮AC313A克服“高原反应”,您和团队做了哪些工作呢?
徐朝梁: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如提升了传动系统的功率,配装更先进的发动机,升级了机电、航电、飞控、操纵等系统,增装健康监测系统、旋翼防除冰等机载设备。
2012年,AC313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成为世界上第一型取得4500米海拔地区A类适航证的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A将是继AC313之后又一款性能卓越的大型民用直升机。
记者:目前,在应用数字化技术方面,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进行了哪些探索?
徐朝梁:近年来,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积极落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的数字航空战略,推动数字航空在直升机研制中落地生根,具体工作如下。
一是积极主动参加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数字航空专项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基于数字孪生的预测性维修系统的开发与实施,建设面向实用效能的快速服务保障能力。
二是在型号研制中,推进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打造直升机正向研发体系的数字化建设,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直升机旋翼系统寿命预评估、全生命周期需求管理、虚拟集成仿真验证技术等研究应用。
三是积极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IT架构开发和数据治理工作,建设行业级工程数据中心,打造敏捷、高效的信息化自主开发平台和数据管控平台,有效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
记者: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都进行过哪些探索?
徐朝梁:针对行业的具体情况,我们探索出“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具体为“培训交流、导师带徒、实践锻炼、专项工程、岗位评价、激励机制”。
记者:您能详细谈谈“六位一体”吗?
徐朝梁: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推出多级培训机制,打造多种学习交流平台;推进新员工“启航”工程,实行“思想+业务”双导师制度;实施“721”人才培养模式,即70%的工作时间用于岗位锻炼、20%用于专业课程培训、10%用于通识课程培训;推进领军人才建设工程,实施“双青”计划,重点培养大批青年骨干人才;拓宽员工晋升通道;构建多元化薪酬激励机制等。
徐朝梁:一要培养兴趣,从科普教育做起;二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航空报国理想信念;三要重视职业规划,让青年树立人生奋斗目标。
(来源:科技日报)
附件:
微信分享“扫一扫”
分享到: